涵蓋 AI Agent、RAG、AI 系統設計等智慧創新技術
在地端資料中心面臨日益複雜的維運挑戰之際,AI Agent 正逐漸成為 IT 管理新助力。隨著 Windows Server 2025 整合 Foundry Local 與 Model Context Protocol(MCP),讓地端環境也能透過 AI 助理執行診斷與維護任務。
在本場實作工作坊中,將會手動建構一個地端 AI Agent 模組,整合 PowerShell、Foundry Local、Ollama…等工具,導入 Microsoft Phi、Meta LLaMA、Google Gemma 等輕量語言模型,模擬具備語意理解與維運建議能力的 IT 助理角色。實作內容涵蓋模型部署、系統監控整合、語意提示設計與腳本執行。
參與者將體會在無須依賴雲端 AI API 的前提下,打造一套可用於實際場景的 AI 維運模組,並探索如何應用於事件診斷、資源分析、權限管理與自動化修復等工作流程。
生成式 AI 的興起,為台灣企業與開發者開闢了全新的競爭舞台,也帶來一項關鍵抉擇:是採用功能成熟、部署快速的雲端大模型服務,還是投入資源打造可完全掌控資料、語言與決策邏輯的「軟體主權 AI」?前者能迅速上線並享受完整生態系,後者則能在自有環境中強化繁體中文與專業領域表現,同時保有合規與安全主導權。此分享將立足於講者自 2008 年以來協助逾 200 家亞太企業導入 AI 的實戰經驗,說明從開源模型精調、RAG 多模態知識檢索到代理協作與治理機制的完整技術路徑,並提出適用台灣產業的具體落地策略,協助開發團隊在大模型與 Agentic AI 的新局中取得真正的軟體主權。
聽眾收穫:
多年來,講者持續陪伴全球 200 餘家企業從「觀望嘗試」走向「積極佈局」,見證生成式 AI 如何重塑決策、流程與人才分工。這段歷程累積的洞見,將在本場分享中濃縮為一套可落地、可衡量、可持續優化的行動框架,協助台灣開發團隊在新技術浪潮中走得更快、更穩。
隨著 AI 技術的迅速演進,開發者在打造 AI 應用時,越來越需要一套能提供完整元件、多模型整合能力,以及具高度彈性與可擴充性的架構。為回應這樣的需求,JetBrains 團隊延續一貫從實際開發需求出發的精神,推出由 Kotlin 原生打造的 Agent Framework —— Koog。
Koog 支援從單輪對話的簡易代理,到多工具協作的複雜工作流程,並透過豐富模組與優雅的 Kotlin DSL,讓開發者能依專案需求自由組合、快速構建具備串流回應、持久記憶等能力的智能代理。
本場分享將從最基礎的對話代理入門,帶大家一步步打造第一個 Koog Agent,並深入探討 AI 應用開發中常見的挑戰與實作策略,例如:多 LLM 切換、MCP 整合、記憶系統設計與歷史壓縮等。如果你正在尋找一套強大且貼近 Kotlin 開發者思維的 Agent Framework,Koog 將是值得關注的新選擇。
聽眾收穫:
現在Agent設計概念中,一種是像openai一樣完全放任交給LLM判斷或是只讓LLM執行單點任務,然後用工作流來約束單點任務的執行順序。前者不可控,後者設計比較麻煩且耗費tokens。難道沒有辦法在單一prompt下讓LLM自行依照流程自行運作嗎?我之前所推廣的偽代碼prompt中其實有種特殊變體,那就是基於mermaid流程圖來指引LLM執行多任務。在這SESSION中將會介紹這種流程圖偽代碼的概念、以及如何透過這技巧來簡化現有多agent場景,以及將會發布相關的prompt開發工具
聽眾收穫:
如何讓不可控的 LLM 能乖乖地基於 mermaid 流程圖行動
高複雜度流程的流程管理以及簡化多 agent 環境的複雜度
演講摘要
展示如何運用 n8n 低代碼平台結合 Google Gemini AI,打造一個具備上下文記憶、場景感知的 LINE chatbot。透過Supabase 實現對話歷史管理,讓 AI 能根據使用者所在地點(如 7-11)智能推薦最適合的信用卡,實現真正的個人化金融服務。
技術架構亮點
實戰經驗分享
聽眾收穫: - - - - - - - - - - - - - - - - -
技術層面
業務價值
開發實務
為何現在需要這場演講
隨著生成式 AI 普及,企業急需了解如何快速將 AI 能力整合到現有業務流程中。這個專案展示了:
這場演講將幫助開發者理解如何在 AI 時代快速構建有價值的應用,實現「Building the Future Together」的大會主題。
介紹Quarto(https://quarto.org)這個MIT開源技術文件製作系統,講解如何使用它來得到"Write one source, presenting every where"的效果,也就是只需要撰寫單份使用Markdown語法超集合的Markdown文件原始檔,就能產出 web page, web slide, Latex, PDF, Microsoft PowerPoint/Word 文件;而文件原始檔用另一個R語言MIT開源套件 Ragnar(https://github.com/tidyverse/ragnar)和LLM大語言AI模型的互相配合,就可以打造自己的RAG知識庫檢索系統。
聽眾收穫:
在生成式 AI 熱潮下,如何打造真正能落地的 AI 產品?本分享將從開發者視角出發,回顧近年 LLM 應用的實戰歷程:從串接 OpenAI API 建構對話系統、導入 RAG 技術解決幻覺問題,到實作 Multi-Agent 架構與 Realtime Agent 助理。透過真實案例與技術拆解,探討生成式 AI 的產品化挑戰與應對策略。
聽眾收穫:
🎯 對技術人來說:
🎯 對產品/PM 來說:
本次演講聚焦於NLweb技術,深入剖析其作為AI原生網路基礎設施的技術演進與生態系統建構。內容涵蓋NLweb與傳統HTML在架構與互動模式上的本質差異,以及NLweb 與MCP於多Agent協作場景下的整合應用。演講將以理論分析結合實際demo,展示NLweb如何藉由標準化自然語言介面與上下文感知機制,重塑企業級應用、分散式Agent網路與跨平台智能協作的技術格局,與年間產業數位轉型的關鍵影響進行前瞻性預測。
聽眾收穫:
深入討論 NLWeb 應用開發的實務,包括架構組成(結合現有網頁結構資料與 AI 模型)、開發步驟。強調 NLWeb 如何讓網站具備對話式搜尋能力以提升用戶體驗,同時探討開發挑戰與最佳實踐。
開發團隊需要將經驗與知識,透過文件化的方式保存下來,以便未來查詢與學習。然而,企業內部文件往往分散於 Confluence、Google Drive、Notion 等平台,傳統關鍵字搜尋難以快速獲取準確資訊,導致>溝通成本高、開發流程受阻。又或是,當開發團隊需要查詢特定知識時,往往需要透過 Slack、Email 等方式詢問同事,這樣的溝通成本不僅浪費時間,也容易造成資訊不對稱。
學員將學會如何利用 RAG 技術,結合 OpenAI、LangChain、Qdrant 向量數據庫,構建企業內部文檔的智能知識庫,並能設計與實作一個基於自然語言處理(NLP)的查詢系統,來提升開發團隊的效率與知識管
理能力。
流程
在 AI 日益強調即時性、隱私與低功耗的時代,Edge AI 成為許多企業與開發者的重要佈局。然而模型部署仍面臨平台相容性、執行效能與資源限制等挑戰。本演講將分享如何透過 WebAssembly(Wasm)技術,實現高可攜、可離線運行的 AI 推論模組,並介紹在 MediaPipe + Gemini Nano + WebAssembly 架構下的實測經驗。
本次深入探討 AI 模型如何轉換為適合瀏覽器的輕量型格式,結合向量資料庫與 SLM(Small Language Models)進行本地推論。歡迎對 AI 輕量部署、Web 技術與 Edge Intelligence 有興趣的開發者一同交流與討論。
聽眾收穫:
生成式 AI 以飛快的速度演進──從早期的「單點生成」,走向具備自主決策的 AI Agent,再邁入多代理協作的 Multi-Agent 時代,近期更出現標準化通訊協議 MCP(Model Context Protocol)。面對這波浪潮,傳統應用開發正面臨本質性的轉變:Agent 系統該怎麼設計?MCP 是否勢在必行?相信這些問號都在開發者心中盤旋。在本次議程中,我想跟大家分享關於這些技術的核心關鍵點,探討 Micro AI Agent 架構、MCP 整合要點,如何在生成式 AI 新世代中,打造兼具靈活性與競爭力的現代化應用。
聽眾收穫:
試想一下,如果你是世界級球星大谷翔平的總教練,要如何即時整合他漫天的比賽新聞、潛在的傷病風險、以及深度的投打統計數據,來制定最佳策略?在資訊爆炸的時代,這幾乎是不可能的任務。然而,透過 AI Agent 技術,我們能為他打造一支永不疲倦的專屬 AI 教練團。
本工作坊將引領聽眾,使用 Google 最新的代理人開發工具包 (Agent Development Kit, ADK),從零開始,親手為大谷翔平建構一個虛擬的 Multi-Agent 智慧教練團。
這個教練團將由不同專長的 AI Agent 組成:
情蒐教練 (Scout Agent):我們將賦予這位教練上網的能力,24 小時監控網路,即時回報關於大谷的最新動態與輿論風向。
數據教練 (Data Coach):這是教練團的智慧核心。我們將為他實現強大的 NL2SQL 功能,讓他能聽懂總教練用「人話」下達的指令(例如:「他最近三場對上左投的長打率如何?」),並自主地從龐大的資料庫中查詢數據,挖掘出關鍵洞見。
總教練 (Head Coach / Reporter Agent):這位代理人扮演決策核心的角色。他會接收來自「情蒐教練」的質化資訊和「數據教練」的量化分析,進行權衡與思辨,最終生成一份給人類參考的、條理分明的綜合評估報告。
團隊協作 (Orchestration):
我們將探索如何運用 ADK 設計高效的教練團工作流程,讓每位 AI 教練各司其職、無縫協作,發揮出 1+1 > 2 的團隊智慧。
這不僅是一場技術實戰,更是一次思維升級。參與者將學會如何將複雜問題拆解給不同 AI Agent,並組織它們完成超越單一模型能力的大型任務。
演講摘要
展示如何運用 n8n 低代碼平台結合 Google Gemini AI,打造一個具備上下文記憶、場景感知的 LINE chatbot。透過Supabase 實現對話歷史管理,讓 AI 能根據使用者所在地點(如 7-11)智能推薦最適合的信用卡,實現真正的個人化金融服務。
技術架構亮點
實戰經驗分享
本議程將帶您從傳統 VM 架構出發,沿著 OCP(私有雲容器)、GCP(公有雲 Serverless)直到 AI Agent 架構,系統性回顧企業在微服務架構轉型路上的痛點與演進歷程。
內容聚焦於三個核心面向:
本場分享將融合講者在玉山銀行、國泰世華與海外雲原生金融專案中的真實經驗,重現一線架構師在選擇技術與轉型架構時的思辨與抉擇。適合架構師、後端工程師、DevOps 與數位轉型負責人參與。
聽眾收穫:
這場分享將帶你快速掌握微服務從 VM、OCP、GCP 到 AI Agent 架構的演進脈絡,深入剖析每個階段的轉型動因與痛點。從 AIM 三構面(優勢、切分、維運)切入,說明微服務如何從功能導向轉向任務驅動的智能 Agent 架構,並分享企業實戰案例(如金融業導入容器與 AI 技術的經驗)。無論你是正在導入微服務、AI 架構,或關注企業數位轉型的從業者,這場分享將提供清晰的思維框架與實務參考。
2024 年開始,AI Agent 的話題熱度暴增,從 Single-Agent 到 Multi-Agent 顛覆傳統的應用開發思維。 2025 年,更是殺出 MCP 強勢參戰,把戰局炒到最高點。
不過,想要真正實踐 Agent System ,這裡頭還是藏了不少技術門檻。這也是本次工作坊的初衷:帶大家用「做中學」的方式,一步一步拆解觀念、實際動手實踐。
整個課程以 .NET 技術為主軸,從 Single-Agent,到多工協作的 Multi-Agent,最後再把 MCP 整合進來,手把手帶領大家體驗完整流程。歡迎一起來開箱、踩坑、再升級!
當 GitHub Copilot 還只是幫你補全程式碼的時候,你可能覺得 AI 只是個聰明的助手。但現在,AI Agent 已經能自主執行完整的開發流程,從分析需求到部署上線,甚至自動處理 DevOps 中的 issue 管理。這不再是未來式,而是現在進行式。
AI Agent 不只寫程式,更能自主決策和執行複雜任務,我將展示一些可能讓工程師夜不能寐的「陰影」,我會現場演示如何讓 AI Agent 從零開始建立一個完整的 Web 應用,包括前後端程式碼、測試案例,甚至是部署腳本。
聽眾收穫:
了解當前 AI Agent 技術的真實能力邊界,學會建構自己的 AI 開發助手,在 AI 時代保持競爭優勢的個人發展策略。
傳統測試流程碎片且成本高,難以滿足快速迭代。講題將帶領開發者深入 Model Context Protocol (MCP) 與 Google Agent Development Kit (ADK),示範如何結合 Gemini LLM 架構出「多代理 + 測試案例」一體化流程。我們自研五大指令—— /cases (場景生成)、/codes (POM 代碼生成)、/test (端到端執行)、/comparing (版本差異分析)、/images (視覺回歸)——對應測試設計的五大痛點,將測試策略、代碼產出與執行結果緊密串接。議程將展示 Orchestrator Agent 調度子代理、共享 session.state、Callback 實作失敗重試,以及一鍵部署至 Vertex AI Agent Engine 與 Cloud Run 的流程。參與者可學會將 AI 代理融入 CI/CD,將測試案例開發、維護與報告整合成可觀測、可持續的自動化閉環,大幅提升整體測試設計效率。
聽眾收穫:
用 CLAUDE.md/@import/記憶分層與 HITL/HOTL 治理,打造可回溯、可維護的 AI 協作流程
當團隊導入 AI,常把模型當成「全能 Agent」,最後卻被幻覺、記憶衝突與流程失控拖累。我們選擇不放任 Agent,而是「訓練副駕」。透過 CLAUDE.md 與 @import 條理上下文、分層管理記憶,並設計 HITL/HOTL 治理閘門與量化檢核,我們建立了一套可回溯、可維護的 AI 協作流程。本分享將以 Vibe Coding 專案為例,提供實際可落地的工程方法,適合想讓 AI 穩定融入開發流程的技術團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