小孩子才做選擇,招募培訓跟產品開發我全都要

摘要

2023 年 3 月,我從一位資深工程師轉任技術部門主管,臨危受命之際,肩負起擴張業務與建立高效團隊的任務。當時部門僅有 13 人,半年內需要快速擴張至將近兩倍的規模,並同時進行技術升級與產品翻新。本次分享將深入剖析我如何在高度不確定與壓力下,透過明確的策略與敏捷實踐,實現這些挑戰目標。


重點分享內容

1. 招募與培訓:打造高潛力團隊的第一步

招募策略:目標導向的職缺描述、合併面試縮短流程增加頻度、快速識別潛力候選人,特別著重於非本科轉職者的潛能與動機、降低技術門檻。


訓練模式:建立結構化的 Onboarding 流程、導師制度、以及透過 Pairing 與實戰任務加速新人成長。


2. 組織與角色設計:協助人才發揮最大價值

團隊建立:識別出關鍵人才一次性帶領新人建立團隊,拆分 Backlog 直接從基礎建設做中學,也兼顧技術升級。


專注分工:有系統地卸除資深工程師的管理負擔,讓其專注於技術;同時識別具領導潛力者,賦予管理角色並提供輔導與培力。


3. LeSS 框架實踐:穩定成長的組織節奏

會議設計:依據 LeSS 原則設計精簡而有共識導向的會議節奏,如跨團隊 Backlog Refinement、統一 Sprint Planning、整合 Review 與 Retro。


學習與交付並重:透過集體共識建立學習目標(例如:技術升級與產品翻新計畫),結合交付任務同步推進。


組織共識養成:刻意培養開放透明的溝通氛圍,讓部門能夠在變動中快速取得共識並形成行動。


聽眾收穫:

這場轉變,對我而言,不只是從技術人走向管理者的角色轉換,更是一場針對「組織系統」與「人心動力」的再設計。

我希望帶給聽眾一個核心信念:沒有什麼是不可能的,只是我們經常忽略了除了時間與人力之外的第三種資源——能力資源。

能力不是一個人強就夠,而是要思考如何「適才適所」,建立可持續的制度與培育流程,讓團隊具備完成任務所需的能力。這不僅關乎招募,更關乎養成。你不是在填補職位空缺,而是在打造能力的供應鏈。

在面對挑戰時,我學會跳脫框架去問自己:如果我真的要達成這個目標,我可以做些什麼?我能創造什麼條件?

當然,這一路沒有銀彈,也沒有萬用公式。很多解法都來自「且戰且走」,與當下時空背景交織而成的學習歷程。我的經驗不是標準解,但我誠實分享每一個當下的選擇與試錯,希望在你遇到類似情境時,能成為你值得參考的一份思考資源。

講者

賴學誠(Kyo)

新加坡商鈦坦科技
資深工程師

1.  超過9年產品開發經驗

2.  2年敏捷開發實務經驗

【曾任】

凌群電腦工程師、宏達電 HTC Sense Browser Team、HTC Vive Team


【專長】

iOS,ANDROID應用程式/Windows Form Application/.Net MVC Web Application開發/Line Chatbot開發/MS SQL關聯式資料庫/單元測試與重構/Java/c#/.Net/swift 物件導向程式語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