金融產品協作術:精準對齊多元需求與視角

一、前言

我們所屬金融產業的的設計團隊,負責金融產業數百套系統的重構與迭代,涵蓋人資、櫃員、授信、交易、審核等上百套系統,且使用者橫跨 20 至 60 歲,來自各單位、職級、角色與業務領域,操作習慣與需求差異極大。

同時,設計需兼顧法遵規範、資安要求與系統穩定性,並與 PM、工程、業務、法遵等多方單位協作,不僅重視單一系統的使用者體驗,也需兼顧跨系統操作的體驗一致性、效能、後續的維運成本、合規性等,在這樣複雜、多變、資源有限的條件下,設計不僅是介面優化,更是一場跨角色、跨領域的整合與溝通實踐。


二、專案溝通與協作五大挑戰

(1) 設計不能犯錯:高壓合規下的微調之道

→在金融產業,設計出錯的代價不只是體驗下降,而是後續的開發調整成本、潛在的資安風險。

(2) 1 個需求,5 種解讀:多部門協作下的翻譯修羅場

設計師、工程師、PM、業務單位、法遵、稽核等部門各有自己的語言與優先順序,有時甚至是跨部門之間對同一流程圖各持立場,如何主動引導、釐清真實根因,推進專案前進達成共識。

(3) 從混亂到有序:高密度流程的資訊架構與設計實作

金融系統功能眾多,牽一髮而動全身,不能只靠畫面好看,而要讓資訊分類、流程邏輯一眼就懂。

(4) 改動=冒犯:設計如何對抗習慣與情緒

舊系統用了十幾年,從 25 歲的新進人員到 60 歲的資深主管,早就建立起自己的操作慣性。核心目標是站在使用者視角,讓「被動改變」變成「主動信任」。

(5) 在技術舊骨架上:設計如何在限制中保有價值

面對無法重構的舊系統,只能兼顧技術限制與操作體驗,在每次迭代中多爭取一點「能見度與價值感」。


三、跨域協作 - 七項實戰思維

(1) 在合規中設計體驗

遵循法規與資安規則,協助流程與介面設計在不違規的情況下,維持清楚、順暢的操作體驗。

(2) 在多方限制中找平衡解

同時考量使用者需求、技術限制與維運成本,提出實用且具執行力的折衷解法。

(3) 用觀察釐清真實需求

從使用者行為與語言中辨識痛點,以訪談與測試驗證設計假設,避免只憑直覺推進。

(4) 預設誤解,運用中立引導對齊語意

多角色協作中,我們預設誤解的存在,因此更需要刻意確認語意交集,當立場分歧時,不偏袒任一方,而是成為拆解語言落差的中立引導者,聚焦問題本質,讓對話持續、專案前行。

(5) 以分類與最大化概念整合複雜流程

透過分類方式模組化的方式,整合並涵蓋所有流程,在有限資源下有效對齊專案目標與執行步驟,提升協作效率與設計效益。

(6) 讓「進行中」變得可視化

即便不是最終交付,也用低保真畫面或流程圖協助團隊討論與校準,讓對齊變得具體而可操作。

(7) 即時共享,提升執行效率

每一次的決策與異動都需即時向所有成員同步,並清楚界定後續行動項目與責任歸屬。同時,所有資料應集中管理、清楚歸檔,放在所有人都能存取的位置,確保資訊一致性與溝通順暢,避免因資訊斷層導致執行偏差或重工。


四、案例分享

我們將介紹 2 個金融產品的專案,來說明如何透過上述的「七項實戰思維」來應對我們所面臨的「五大挑戰」。



聽眾收穫:

在高度講求合規與精準的金融產業中,設計不只是介面優化,更是一場橫跨業務、技術與法遵等多方角色的協作實踐。面對數百套內部系統、需求混亂、資源有限的情境,設計師如何在「資深員工 vs 新進員工」、「流程定義模糊」和「系統架構難動」的限制下推進改版?

本場分享將透過真實案例,揭示多角色溝通背後的誤解與挑戰,並整理七項實務原則,說明我們如何透過觀察、對話與方法,協助團隊釐清問題、推動共識、穩步前行,讓體驗優化真正落地。


目標聽眾:

  • 想增加數位產品溝通能力者
  • 想了解跨部門溝通者
  • 對 UX 在企業中的角色與價值感到好奇者
  • 有興趣理解「金融產業系統設計」者
講者

吳筠綺

國泰世華銀行
產品設計師

我是產品設計師,已累積 7 年多的經歷,從多元產業的網頁設計公司到金融領域,擁有從 0 到 1 的專案經驗,擅長將抽象需求轉化為可落地的方案,具備跨部門協作與敏捷開發實戰經驗,持續探索設計在組織內的溝通角色與策略價值,以及如何讓設計發揮更實質的影響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