AI 驅動的系統架構:從靜態設計到動態演化

軟體架構師的職責並不僅止於畫出所謂的系統架構圖。從理解與掌握業務目標、釐清需求與限制、設計技術藍圖、評估風險、確保品質,到持續領導技術方向與落實標準,架構師的角色橫跨策略與實作,是技術團隊的核心導航者。

過去的架構師多半專注於技術選型、模組拆解與系統整合,如今則需要更著重於理解業務目標與策略,設計出具備彈性與演化能力的系統架構。面對快速變動的需求與技術, AI 正是架構師轉型的關鍵工具,能協助我們更快地驗證想法、更有效地溝通設計,強化程式碼品質與技術標準的落實,並更智慧地處理系統異常。 

本演講將以「AI 如何成為架構師的策略夥伴」為主軸,透過四個角色視角,分享 AI 在設計、實驗與維運階段的實務應用:

• AI 作為原型協作者(AI as a Prototyping Partner):透過 LLM 以及 Roo Code 等 AI 協作工具,用自然語言協助快速生成 POC、範例程式以及所需的 Infrastructure as Code,讓技術驗證更快速、團隊學習曲線更為平緩。

• AI 作為設計輔助者(AI as a Design Assistant):透過 Structurizr 與 Mermaid 等 Diagram as Code 的工具,AI 能協助架構師更容易生成架構圖、API 設計與模組拆解,也能協助撰寫 Architecture Decision Record(ADR),提升設計透明度與決策品質。

• AI 作為品質守門員(AI as a Quality Gatekeeper):AI 能融入程式碼審查流程,輔助檢查潛在錯誤、不一致風格與潛在技術債,並協助落實靜態分析、單元測試與安全性檢查等軟體品質保障措施。透過與 CI/CD 整合,也能及早攔截問題、強化標準遵循,減少人為疏漏與維運成本。

• AI 作為系統觀測者(AI as a System Observer):AI 可協助分析 log、trace、metrics,快速找出可能的原因,並將錯誤訊息轉換為較容易理解的自然語言。

透過這四個角色的實務應用與設計思維,本演講將帶領聽眾重新思考 AI 在系統架構中的定位與潛力,並提供具體可行的導入建議與工具選型參考,協助架構師從「設計者」蛻變為「策略導引者」。

講者

郭孟坤 (Mansun Kuo)

Micron
Sr. Solution Architect

我是 Mansun,目前擔任美光(Micron)的資深解決方案架構師,負責設計與開發融合雲端技術、資料工程、人工智慧與 DevOps 的智慧製造解決方案。我熱衷於技術分享,曾在 DevOpsDays、Kubernetes Summit、Cloud Summit 與 DevFest Taipei 等研討會擔任講者,也曾共同主辦 Taiwan R User Group 與 MLDM Monday,與社群一同推動資料與機器學習的交流。很高興認識你!